而体育也是如此,需要掌握对手的资料,以及自己队员的情况。
直到1966年2月晶体管计算机上马,我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的生产才画上了句号。直到1958年1月下旬,计算所在中关村的科研楼落成,科研人员才有机会真正干起来。
后改用磁芯作为内存,运算速度提升至每秒2500次。国家层面的组织行动为中国人追逐计算机梦想注入了强劲动力。他和夫人于桂芝1954年大学毕业后,在苏联建设成就展览馆为计算机专家做过两年翻译工作。队伍大幅壮大的计算机小组,搬进了中关村第一楼——原子能楼里工作。1957年4月,何绍宗作为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代表,拜访了苏联科学院,获得了相关的图纸资料。
在现场观看的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、副院长张劲夫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,风趣地给103机取了这个小名。面对严苛的标准,厂里的老工程师、技术员几经讨论,凭借老工人丰富的经验和手感等过硬的功夫,最终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成功。1987年,李振声告别杨凌,返回中国科学院院部,从麦田里亲力亲为的耕耘者变成运筹帷幄的中国麦田谋划者,提出一个影响至深的建议——黄淮海地区中低产田治理。
陈潄阳记得,李振声在小区里选出一株最健硕的小偃6号带回来,请一位细心的女同志剥开麦壳,用镊子取出一粒粒麦子,再把麦壳复位,获得一株完整的小偃6号株型标本。新中国让我有饭吃,又能上大学,这是我过去从不敢想的事情。如何才能补救育种速度赶不上病菌变异速度的致命缺陷?李振声苦苦思索破解之道。因为小麦远缘杂交,清秀的江苏女子陈潄阳在祖国的西北大地度过了大半生,耄耋之年的她仍未忘记小偃6号培育成功带来的巨大喜悦。
每个到实验室参观的人,看到这一标本都忍不住赞叹。第二,杂种不育,后代像马和驴的后代骡子一样,没有繁育能力。
从1978年起,又创建了蓝粒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,将原本需要数十年的远缘杂交育种过程缩短至3年,为技术实用化开辟了一条新路。李振声安排的分配结果是,课题组10个人每人1000元,他本人也是如此。这些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科研创新、策略实施,让李振声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,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。第三,后代疯狂分离,抗病性状很难保持。
他还是我国粮食战略安全的吹哨人,在我国粮食产量多次出现徘徊时,及时敲响警钟,提出增产对策。地里泥泞不堪,周汉平干活就有些粗糙,没想到,他的马虎被李振声发现了。小麦一旦染病,严重时会减产30%到50%,甚至绝产。至此,李振声带领课题组鏖战25年的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终于取得巨大成功。
这让周汉平深受教育,在后来的试验中,他都非常仔细。小偃6号审定以来的40多年里,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加快,作为农业发展芯片的种子的代际更迭速度也在加快,关中平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新种子的诞生与落幕。
这些青年是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号召而奔赴陕西杨凌的,他们将成为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(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,以下简称水保所)的生力军。农民播种小麦时,胳膊挎着荆条编的笸篮,手伸进去抓一把麦种撒在新翻的沟垄里,就完成了。
只有一株扛过了强烈的太阳光照射,保持着金黄色。这些新时代的青年,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,继续在祖国的大地上书写自己的科技论文。6月14日,天气突然暴晴,1000多份小麦杂种后代一日之间几乎全部青干——叶子还绿着,植株变干了。而野草在自然界通过层层筛选,不抗病的个体都被淘汰了,是非常好的基因库。让人民群众吃饱饭,成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。当时,小麦条锈病在我国黄河流域肆虐,一年便能导致小麦减产超百亿斤,相当于当时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二十分之一,让本就饿肚子的中国人更是雪上加霜。
陈潄阳的丈夫经常在外出差,她就一边做研究,一边拉扯女儿。青年李振声在开展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研究。
除了该所的七八亩试验田,他还千方百计在附近的官村开辟了30亩试验田,开展远缘杂交育种研究。作者:冯丽妃 来源: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:2024/4/18 8:04:29 选择字号:小 中 大 一粒种子的持久战 ■本报记者 冯丽妃 1956年,中国科学院的14名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北京,踏上前往陕西的列车。
周恩来总理提出,要像对付人类疾病一样来抓小麦条锈病防控工作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有了种子,接下来就是同样繁忙的加速繁殖、区域试验。1 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 1956年,新中国成立初期,我国人均粮食产量约306公斤,远低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线。它能同时抵抗8个条锈病生理小种侵染,且产量高、品质好,做出来的馒头白、面条筋道。提起播种,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级实验师周汉平回忆,当年刚进课题组不久,他就领教了李振声的怒火。
麦子收割时,热浪炙烤得树叶都失去了水分,一片片耷拉着。为了培育、繁殖、推广小偃6号这个漂亮的小孩,研发它的科学家们都忽视了自己家里的孩子。
其中长穗偃麦草的后代长得最好,于是他们便把它作为研究重点。20多年间,课题组成员几经变更,李振声的行政职务也在不断变化,但没有变的是他依然是远缘杂交课题组组长,这让课题组一直保持着严谨的治学作风和良好的科研秩序。
李振声想,如果把野草的抗病能力传递给小麦,不就能大幅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吗? 这个设想得到植物学家闻洪汉、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的支持。20多年的研究中,李振声课题组先后育成了小偃麦八倍体、异附加系、异代换系、易位系和小偃4号、5号、6号、54号、81号等一系列高产、抗病、优质新品种,并迅速推广。
他把携带的牧草草根种在水保所的院子里,搭建了简易的半地下土温室繁殖种子,并迅速牵头组建了一个青年科学家课题组,成员包括陈潄阳、李容玲、刘冠军等。他们顶着热浪把远缘杂交的麦子拔出来,放在架子车上拉回西北植物所。直到1977年,课题组用激光对杂种进行辐照并反复繁育至第七代,才得到一个特优单株——也就是后来黄淮海地区普遍种植的小偃6号的原始株。不光是播种,收麦、拉车、脱粒这些费时费力的活儿,课题组也都自己干。
看着从北京带来的草根,李振声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能不能通过将牧草与小麦杂交,培育出一个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? 小麦经过了数千年的人工栽培,就像温室里的花朵,抗病基因逐渐丧失。这让他深知粮食的宝贵。
当年年轻的面庞已经布满皱纹,有人已经逝去,但关中平原一片片延伸到天边的小麦田——这片他们曾经为之奋斗的黄土地上,仍然印刻着他们的青春记忆。2013年,82岁的李振声组织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,实现环渤海地区5年增粮200多亿斤。
我们对这个单株采取了‘破格处理,把它的种子均匀地播撒在一个小区内,结果群体性状一致。她表示,作为一项探索性基础研究,小麦远缘杂交课题组一开始就有了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,这让课题组面对困难和曲折,始终坚定必胜信念。